你可能会想,难道农村真的这么少人吗?错!是那些快递公司没心情在这些“少量快递”上浪费时间和资源。按理说,如果快递公司赚不到钱,那是不是应该出台点补贴政策来支撑一下呢?但是,别忘了,除了邮政快递,其他的都没有这类补贴,根本没法继续下去。
你是否曾经为给父母买点东西,特意选择了网购,想着“父母会开心的”。结果呢?物流信息显示“快递已经到达镇上”,这时你才猛然意识到,老妈的高跟鞋或者新买的家电,得让她走好几个小时的路才能拿到。老人家还得排队,和一大堆网购的年轻人一起,站在取件台前等着。这画面,真是让人心疼。
说实话,这种情况简直让人不敢相信。你难道没有感到一种“打脸”的不适吗?我们拼命地推动电商、物流“下乡”,但是结果是快递员根本不愿意送货上门。这不是单纯的“物流效率低”,而是直接撞上了“钱”的现实问题。
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,农村快递似乎只属于那些大宗订单,像快递公司完全不屌一包裹的我们——个体消费者,简直没有存在感。
这就像你去商场买了个包,准备带回家,结果店员告诉你:“包已经在外面了,自己去拿。”然后你走到外面,才发现,原来是把你往远远的仓库送。更悲哀的是,仓库还不是每天都开门,有时候甚至半天排不上一个人,想要拿个包还得熬个几小时。
我不是在说那些农村父母有多“难伺候”。相反,很多时候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便利的决心不够。你想过没?父母本来就不擅长“网上冲浪”,即便是想为他们买点东西,也得忍受快递无法送达的痛苦。你再怎么忙,都是个空壳。
你甚至会发现,虽然这项政策听起来好像是为了“进村”,但最终反倒成了“政策上台面,落地困难”的尴尬。
然而,我们不能否认,这个问题真的不仅仅是农村“落后”的问题,更多的是一些政策和市场环境之间的脱节。政策上是明确的:“要让乡村不再被信息化隔绝,要让村里的人也能享受现代化的购物体验。”
但在执行层面,除了邮政快递外,其他物流公司似乎并没有太多兴趣去管那些“少量的订单”,更别提给个别村民提供方便了。
所以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是我们“快递进村”的政策制定过于理想化,还是我们低估了快递公司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愿意深入村镇的动机?或者说,我们的“物流困局”早就埋下了隐患,只是没有人看见?
你能感受到那种错综复杂的心情吗?我们都在努力追求“现代化”,可是现实一击就让人感到不知所措。你为父母买个东西,结果父母却得为了那几百块钱的快递和老友一起跑好几个小时去取。这场“进村”的快递戏,究竟是不是个未完的笑话?
也许,国家的政策需要一些调整,也许,快递公司要思考的不仅仅是“有没有补贴”,还要思考如何用更有温度的服务让每个农村家庭受益。否则,这样的政策注定会成为纸上谈兵。 #深度好文计划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