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关于石头,你都听过哪些故事?

后来,人们掌握冶炼技术,但石器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他们睡觉用石枕,生火用火石,捣衣用石板......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石头。

古代匠师们,更是将石头加工成大大小小的艺术品,用于各种场合。这些石雕艺术品,代表着中国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、巧妙构思,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。

我们的祖先,对石头是如此偏爱。就连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里,也到处都有石头的影子。

1.女娲炼石补天

女娲补天,用的是五彩石。她踏遍山野江河,找来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青五种石头,用神火进行煅烧。当石头融化成五色的岩浆,她就用它们填补天上的大窟窿!

2.精卫衔石填海

传说,炎帝有一个小女儿,名叫女娃,是个天真美丽的姑娘。有一天,女娃到东海游玩,不幸溺死于水中,她的精魂化作“精卫鸟”。

精卫鸟在海上盘旋着,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温暖的家,再也不能快乐地玩耍,她好恨这凶恶的大海。想到还有很多人会像她一样,被大海吞没,被海浪卷走,小小的鸟儿决定要把大海填平!

精卫鸟飞回她从前住的发鸠山,衔了粒小石子,飞到海面上,丢下去。小石子立刻不见了,甚至连一点点声音都没有发出!

没关系,精卫鸟再飞到山上,又衔了一块石头,飞到海面上,丢下去,还是无声无息地不见了!可是,她不罢休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拼命地填海,从未停歇!

3.大禹凿石治水

高高的龙门是一座大山,横在黄河当中,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。河水到了这儿,只能拐弯绕道而行,从山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。每当水量增大时,河水就四处漫溢,泛滥成灾,当地的百姓为此苦不堪言。

禹不怕辛苦,不畏艰险,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。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,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,大山豁然屏开,形成两壁对峙之势,洪水由此一泻千里,欢畅地向下游流去。

4.涂山女化为呼归石

大禹在年轻时,到了江州,和涂山氏族的姑娘女娇相遇,二人情投意合,结为夫妇。后来,大禹奔走于各地治水,女娇就站在大石上,远望江流,期盼大禹归来......

真的,女娇每天在这里等呀等呀,不知等了多少天,多少年,多少月......她天天呼喊着:“禹啊,你归来呀!”日久天长,女娇竟化为一块石头。石头上花纹斑斑,好象她长长的头发,飘散在中;那江水奔腾不息,仿佛她痴情的呼唤:“禹——啊!归——来!”

5.猎人海力布

从前有一个猎人,名叫海力布。有一天,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,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,小白蛇告诉海力布,她是龙王的女儿。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教命之恩,龙王将嘴里含着的宝石给了海力布。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。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,如果对别人说了,他就会突成一块石头。后来,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,对大家说了鸟儿们说的话,就变成了一块石头。

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,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“海力布”的石头呢。

《猎人海力布》随着很多其他民间故事一起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,“快乐读书吧”还推荐孩子们阅读《中国民间故事》。

小学语文课本里为什么要安排民间故事?

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:“民间故事积淀了古人的智慧,是口头文学,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。它有民族的审美基因,能对孩子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,它是口头、集体的创造,往往带有异想天开的成分,有益于让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的基因,激发学生的想象力,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,小孩子有时候也需要异想天开。”

中国故事,中国智慧,中国精神,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《中国民间故事》!

《中国民间故事》

亲近母语研究院 / 编著

长按购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上届世界杯冠军_u20世界杯八强 - longxinw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